[Book]《那不勒斯故事》四部曲 | 義大利式相愛相殺(下)
- yanling
- 2019年3月3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如果你還沒看過:[Book]《那不勒斯故事》四部曲 | 義大利式相愛相殺(上)

《那不勒斯故事》的最後一部《失蹤的孩子》,將邁入中老年的Elena和Lila故事收尾。兩人在與Nino分手後,一前一後回到街區。Lila與她們童年的玩伴Enzo同居,她們倆鑽研電腦技術,開啟事業高峰,重新攬回街區的權利;Elena正式與丈夫分居,懷著Nino的孩子,帶著與前夫生下的兩個女兒回到貧窮的小鎮,因為出版了關於街區的故事,再次受到文學界注目。Lila與Elena住在同棟樓,同時懷孕,也照顧彼此的孩子。一次意外後,Lila的孩子失蹤,她絕望、憤怒,又因Elena寫下她倆的故事,讓兩人產生更大的芥蒂。
最後,故事回到前頭,Lila消失了。

在閱讀四部曲時,一開始會因為饒口的人名而翻翻停停,但到最後,你會一行、一行地渴望,迫不及待咬下另一個字。我在看末兩部時,其實對某些出場人物的背景已經遺忘了,因為在四部曲的過程中,每個角色都在短暫的年歲裡,隨著義大利紛亂的暴力衰老、事故,人格變得更扭曲、更平凡且可悲。
作者用很多情節堆砌,或者說「交代」每個人的改變,在每部小說幾乎都是如此,畢竟我們以事件襯托角色性格。但,《那不勒斯故事》讓我感到特別,情節看起來散亂,有時候魔幻寫實地像馬奎斯的《百年孤寂》。
記得我是在高中看《百年孤寂》的,那時候我真的完全看不懂,甚至到現在也如此,對我而言,我看不見他的「寫實」,我一直有種在金色的光暈下看《百年孤寂》的感覺。而《那不勒斯故事》給我類似的魔幻氛圍,但寫實程度更高,作者描述的義大利城鎮、海島、貧窮小鎮都籠罩一層金色的灰,人物的眼神、走路步伐我卻能清楚看清。
但,或許只是因為義大利、那不勒斯對我一直以來都是以更富饒、更具歷史意義、更刻板的歐洲活著,我的眼界太小了,才帶著魔幻寫實的眼光看這套書。

《那不勒斯故事》四部曲「可遠觀、可近看」,它既細緻描述一對閨密情、女性成長史,也埋藏歷史脈絡下男男女女的生活。
個性不同的兩位女孩在面對自己的身體變化、性慾消長過程中有所差異,充滿控制慾的Lila無法與自己的身體相處、無法享受性帶來的愉悅,懷孕過程總是充滿噁心;而Elena青春期時,因月經、荷爾蒙改變則帶來不自信,在伊斯基亞島上被Nino的父親侵犯,但卻對性愛仍舊抱持著好奇、騷動,面對懷孕也能感受到小生命帶來的能量。
我很喜歡作者在敘說女孩面對身體的心境,同時帶有恥辱與驕傲,那種矛盾的感覺在兩人個性的表現上都十分真實。我們女孩的身體,多半時候都不屬於自己,被別人議論、被父母所控制,始終不夠珍視自己的生理反應。受教育、女性主義薰染的Elena,在我看來,是逐漸掀起自我意識的,相較Lila,她更坦然面對自己的性需索。
但,感情又是一回事。Lila清楚自己想要什麼,不顧後果追求與Nino的愛情;Elena的心理,似乎沒有人看清,而她也不想說清。有一個段落,Lila問道Elena是否喜歡Nino?出於一種保護心理,Elena否認。Lila認為Elena總向所有人隱瞞一些事,心思太過縝密、面對最好朋友又自卑的Elena,更無法向Lila坦白她的恐懼、她的喜好。
兩人的故事同時也承接著上一代的母親以及下一代的孩子,母女關係間可觀察到血脈相乘的限制與期待,尤以同是女性,更能深刻體會自己與母親、自己與女兒的相似性。

看完劇集第一季,演員與故事中的角色多半相輔相成,但思緒難以表現,我認為要看到兩人的猜忌、怨懟還是要看書;兩人的友誼則在演戲表現上,有更多的溫度。看完HBO拍攝的第一季迷你影集,許多人都愛上了Lila率性、堅強的個性,但透過文字,會看到她對Elena的尖銳、刻薄。對兩個角色,也會有更多複雜的心理,既充滿愛憐、又覺得想把這些人的假面具撕下來。
但,這便是人性。可以同時很愛一個人,也可以背後捅對方一把。

在貧窮的城市裡,另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錢、是權。
從Lila和Elena童年時,便對街區的「阿基里閣下」充滿恐懼,不問原因,這樣的害怕傳承自父母。故事隨著主角長大,我們也知道阿基里閣下是法西斯分子,來自舊時代的政治敏感,讓街區的階級流動停擺,「富者恆富、窮者恆窮」。在街區,賺大錢的人無非與高利貸、黑幫有關。Lila曾想改變,試著照看所有人,但這種慈悲作法,卻導致所有人把嚮往放在她身上。
《那不勒斯故事》還讓讀者一窺學運紛擾、共產主義興起的義大利,《新身分新命運》隨著Elena念大學、嫁給年輕的大學教授,她的生活也充滿更多思想「沙龍」,因此在這一部也大篇幅講到了政治家、社會學家、哲學家等。
國高中在念這段歷史時,其實從來沒想到「學運」究竟是如何,因為在我們印象中,最接近我們年紀的便是「太陽花學運」,或是課本上的「野百合學運」。我無法想像歐洲長時間的政治動亂是什麼模樣,那樣的大聲喧擾、沒有秩序,對一個「人」到底會有什麼影響。
故事終了,那不勒斯暴力、毒品、謀殺像細菌一樣橫生,她們曾經想像著年輕的一輩不會像上一代卑劣。然而,如同兩人的小學老師說的,「庶民無法改變命運」。

書中花了一些心思描述Lila口中的「外廓消融」,據Lila的說法,她最先察覺到哥哥Rino的變異。那是除夕夜,人們會朝夜空中發射花火,誰放的煙火愈多、代表這那家人的富裕,Rino想翻身,想成為那群有錢人之一。他狂躁的點燃煙火,嘴邊同時朝著街區叫囂,夜晚頂上綻放著火光,底下一陣煙霧瀰漫,每個人的外觀變得模糊。Lila害怕了,她看見哥哥的「外廓消融」,露出裡頭的真實面,她不禁懷疑這才是溫柔體貼的哥哥的真面目。
在故事的末端,Lila與Elena懷孕期間發生一場大地震,Elena似乎看見天搖地動下的Lila「外廓消融」後的樣態,不安定、懷揣著焦慮。每個人的魂魄在面對一種天翻地覆的刺激後,更真實展現在他人面前。以往我會認為作者用「外廓消融」的寫法,實則表達本我,但,因為作者更細膩描寫了第三者觀察的心境,心頭會泛起一陣漣漪,有一種酸楚、無可奈何的傷感。
關於人性,我們了解太少。那一顆顆綻放的火光,撼動一個個靈魂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