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竹-燉品屋
- yanling
- 2018年4月2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(全文摘至2017/02/10粉絲專頁「魚雁,她方之城」)

常日的記憶是一碗雞絲飯、鴨香飯,或是任何普通學生負擔的起,且有飽足感的食物。我們會窩在小店裡,大部分都是輕便的不銹鋼桌和醜陋的紅色塑膠椅,那樣的普通濃縮了整個日常。而它通常是現在式的,因為平凡的過目即忘,完餐、擦嘴、結帳,食物的氣味被安在記憶的角落。
A有次從台北來找我,裹著舊舊的大衣和紅色的圍巾,迎著風頂著齊劉海(新竹女孩不幹這種事,尤其是常騎車的)。那天是聖誕節,我提早收了店去火車站接她。在腦中排演好各個大餐的行進路線,她雙手抱著胸抖著哆嗦說:「我只想吃滷肉飯欸,對不起。」她笑得很尷尬好像破壞我的計劃般。
我把車停在西大路,一碗白飯、一碗滷肉飯,兩人一起分著香菇雞湯和白菜滷。挖了一大口淋上滷汁的飯,嚥下軟爛的白菜,她笑得很滿足,嘴邊還沾著飯粒。我們坐在店外,大聲講話,聊近況、討論未來。我和她說我還嚐過店裡的芋頭排骨、金針雞湯,蘿蔔排骨也很好吃,小小一碗,燉的濃厚。她睜著眼睛專心聽著我說話,嘴仍不停,毫不猶豫地吞下白菜滷裡的豬皮。
那天我們談起畢業,分析著彼此的生活習慣、是否能和對方同住。就這樣把未來也納進日常裡,好像空氣一樣,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。
那天是聖誕節,我們去交大看燈,假裝它是星星。送她回去時,她對我大喊聖誕快樂、生日快樂和新年快樂。日期堆疊著日期,以為特別的日子要特別的過,但當一個特別的人走入你的日常時,它說有多像星星就是星星。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