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Yanling's Facebook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
[Book]It 牠 | 底心生暗鬼

  • 作家相片: yanling
    yanling
  • 2018年3月18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019年3月2日



去年很火紅的電影《牠》,根據Steven King 1986年的小說改編,曾在1990年被改為劇集。


直至去年電影版重新上映,又新起一股熱潮。繼第一次(好久以前)在電影院看過《厲陰宅》,《牠》成為了我第二部在影廳內觀看的恐怖片。當時覺得當中一些元素十分有趣,不光是主題「恐懼」,還是影中的服裝、風格細節,多讓我印象深刻。於是寒假,將小說版的《牠》放在床頭前,變成睡前讀物。


先不管我將本書置於床頭是不是一件很愚蠢的事。


小丑在這陣熱潮中,必定成了一個很鮮明的惡夢代表,讓我說一聲Bye, Freddy.


故事圍繞在小鎮德瑞,幾個孩子的詭譎經歷,分別為主角結巴Bill以及「魯蛇俱樂部」的成員:總擔心氣喘發作的Eddie、話癆Richie、猶太教士之子Stan,以及後來加入的小胖Ben、少女Beverly、黑人男孩Mike。


無論是電影,還是小說,皆以Bill的弟弟Georgie追著小船(小說實際是以其他孩子在「現在」這個時間點遇難事件開端,但我認為那只算個引言),在水溝遇難開頭。強大的戲劇張力像是開胃菜,牽引讀者進入後續情節。

網路上有許多電影分析,所以本篇我決定著重小說的敘事線來分享。小說的時間線較為零散,像是「現在」及「過去」兩種時空不停轉換,書中長大的Mike以一通電話重新召集大夥,喚醒眾人對童年時的德瑞鎮情景。


成長於一個兒童死亡率高於其他地方的地區、每27年一次的災難,這群孩子小時面對牠的恐懼,以及共同發下的血誓:當牠再回來時,要一同解決。而書中便是從這通電話作為導引。

「牠」是一個古老的生物,幻化成人們最深的恐懼,進而獵殺。每個人所害怕的不同,也就具現化成不同的模樣(我覺得有點像《哈利波特》中幻型怪、催狂魔的概念),從單純的木乃伊、大怪鳥、巨人至更多帶有象徵意味的形體:Georgie、父親、痲瘋病等。


Steven King這部作品中,精神分析的色彩十分濃厚,潛意識深層的恐懼、童年創傷經驗、壓抑的家庭關係等。在故事中,我們可以瞭解各個孩子恐懼的原因,有些連結著他們或深或淺的創傷。與書籍相比,電影將角色的脈絡更簡潔、觀眾不需要花更多時間記憶瑣碎細節。以黑人男孩Mike為例,在電影裡牠為他展現的畫面是父母在火災的悲劇,但在書中他所害怕的是小鎮上一具高聳的農夫雕像。


電影中,Mike面對的是自己無法殺生的心結;書中,將種族對立帶得更深,我傾向將那具雕像解釋為一種美式的傳統,始終追逐著這個受排擠的男孩。Stan也如是,書裡他喜歡賞鳥,爬至傳聞冤魂所在的水塔高處,牠成了大鳥追逐他(我將鳥的暗示解讀為《驚魂記》中的標本意象)。

《牠》讓我無法不注意的其實不是那些噁心的夢靨,是隱微的家庭關係。更精確地說,是「大人」的角色,似乎沒有一個友善的成人扮演這群孩子的支持。Bill一開始就說道,父母在弟弟死後就更加沉默;Eddie受母親的控制慾箝制,更別說Beverly那個「看起來」騷擾過她的父親。


表面上這群孩子所恐懼的是奇怪的變態生物,但成人更是導致這些極端恐懼的原因,讓牠更好對純真下手。Eddie最為明顯,在某次藥房藥劑師向他解釋:他實際上並沒有病,服用的皆是安慰劑,他才瞭解母親許多的擔心都是無謂而可笑的。長大後的他,娶了一個和母親個性相像的妻子,過分黏膩於他。


「未來重演」是Steven King令一個讓我覺得精神分析色彩濃厚的原因,上述我以Eddie舉例,還有一個是Beverly,她在小時逃離了暴力的父親,卻在長大後又嫁給一位暴力傾向的男人,兩位孩子都展現「伊底帕斯情結」。

再來還有一段電影未重現的便是:男孩子們與Beverly發生性關係的場景,書中他們離開「牠」的巢穴時,找不到方向。Bev一個個拉著小男生們在下水道雲雨,一開始我猜想是長大「成人」讓他們再度找到方向,後來又覺得可以解釋為這群孩子的「團結」、「完整性」,重新幫助他們。


我想故事中還有另一個對立角色很重要,即是惡霸Henry Bowers。書中主要是倒敘的時間線,所以我們會看見他已經待在獄中,神經質、瘋狂,小丑的聲音總在他身邊叨叨絮絮(右圖為1990的版本,月亮變成小丑要Henry逃獄把Bill解決掉)。


總體而言,我覺得電影翻拍版優於原著。在觀看原著時,要十分有耐心,裡頭許多句子近乎意識流又冗長,時間點交錯(加上很多名字)很容易模糊事件。很多人喜歡Steven King描述恐懼的氛圍,我覺得還好,相較之下,「詭譎」則表現較優。


電影更有系統性,更方便我們進入狀況。我十分期待電影要如何演繹「牠」的死敵--烏龜(說真的我覺得烏龜更像個老屁孩,一點用也沒)。小說原著讓我覺得自傳性成分很高,因為長大後的Bill也是恐怖小說作者,因此我會將焦點放在恐懼與家庭的聯結性。

原先想將近期火紅的《Stranger Things》也一起介紹,但不知不覺把篇幅寫得太長啦,所以怪奇物語另外寫。事實上此劇即有向Steven King致敬的意味,無論是時代、風格、服裝等,在第二季其中一集中,也有類似《Stand by Me》的場景。

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