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Yanling's Facebook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
[Book]Paper Towns 紙上城市 | 給我一個找到妳的方向

  • 作家相片: yanling
    yanling
  • 2018年4月14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019年3月2日


《Paper Towns》是大二時偶然在電影台轉到的,被譯為「紙上城市」的浪漫名字十分吸引我。那時從中間段落開始看,卻有一種直擊心底的感動。


《P》的原著作者為熱銷電影《The Fault in Our Stars》的原著作者John Green,兩部作品都以青少年為主,卻都不是所謂的YA片,當中其實都細密的加入許多哲學觀點。有關生命探索、自我意義等,都是值得花心思思考的作品。

The Fault in Our Stars

記得自己是在高中畢業的那個暑假觀賞《生命中的美好缺憾》,出場時哭的唏哩嘩啦(只能說當時真的是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屁孩),或許當時對別離只侷限在小小的視角裡,因此另個豁達的生命觀是我很少去想的。


如果說《生》接近煽情,《紙》這部作品就是很舒服的小品,以惡作劇般的冒險探討兩位主角對即將進入社會迥然的態度。電影中由 Cara Delevingne 飾演的Margo是男主角Q的童年玩伴兼初戀,更是對他而言的奇蹟。在書中、電影中,皆是以一句:The way I figure it, everyone gets a miracle. My miracle was I wound up living across the streetfrom Margo Roth Spiegelman.


Margo在別人面前代表著奇蹟和冒險,在Q眼裡更是閃閃發亮。兩人小時候是結伴玩樂的夥伴,卻在一次遇上在公園舉槍自殺的男子,Margo像個小探員追查真相,邀請Q一同加入,Q卻卻步了,兩人在之後漸行漸遠。Margo翹家去密西西比、在樹上掛滿衛生紙惡作劇、半夜闖入遊樂園、成為樂團樂手的女朋友......,一件件事蹟讓她在別人面前也成為奇蹟和冒險。


在高中即將畢業的某個晚上,Margo再次爬進Q的窗戶,邀請他加入她的復仇清單。

我們所處的環境裡,總有人像極學校的小明星、紅人,可能在運動場上、在舞台上發光發熱,大家的眼睛總是追著這些人跑。遠遠觀望著Margo的Q便是如此覺得,即便想再次和她聊天、相處卻也覺得不再是同個世界了。


兩人在夜深的超市買著各種奇怪的用品,Q仍舊害怕這些惡作劇是否犯法、是否會影響他申請大學。印象深刻的是一段對話,大致內容是Margo問Q這麼計較未來要做什麼?真的能確定自己上了大學、交了女友、有份好工作就會快樂嗎?


Q望著Margo不語,因為他也不曉得。

在Suntrust Building的一幕讓我想起《Fight Club》的一幕

接續在作品後半短的便為Q追尋M留下的信息,一步步找到她的所在,而後在畢業舞會前更和好友踏上公路旅行。


作品中有許多青春元素:廢墟冒險、畢業舞會、大學、公路旅行......等,有些評論指責到:其實這不過是個關於公主病小姑娘的故事。但我想他沒深入看見的是體制下生活的每個人,(所以我總覺得這部作品應該會很對台灣高中生的胃口),持平而看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M的自由因子,嚮往去一個陌生的地方,不再用別人給的刻板印象生活。

所做的很多事,可以不再因為她是Margo這個身分,而是冒險的、浪漫的、瘋狂的,她能慢慢看見自己在紙下的模樣。節錄書中一段,是Q在得知M的失蹤、線索停在廢棄的旅行社時:


「我靠在椅背上傾聽,聽著有關瑪歌、窗戶和鏡子的話題,聽到他們提及查克和瑪歌也是跟我一樣的一般人,但我從沒有真正這麼想過,這是我之前想像中的最大敗筆:在這麼長一段時間以來(不僅她失蹤的那天,而是整整十年來。),我在想到她時從沒有真正去傾聽,也沒有理解到她跟我一樣,都不具備表達自己的好窗戶。我無法想像她和一般人一樣會感受到恐懼,或是在人群當中感到孤獨,或不好意思告訴他人自己收藏了許多唱片──因為那樣的嗜好過於私人化。她之所以讀那些旅行書,或許是想要逃避這座無數人前來避難的城市;她沒有一個可以說出真心話的對象,因為沒有人把她當成一般人看待。


這時,我終於明白瑪歌在沒有扮演瑪歌這個角色時是什麼模樣:她感覺空虛,感覺到永無止境的高牆圍繞著自己。我想像著她睡在地毯上,頭頂上只有一小片銀色的天空。在那間窗戶被封閉的廢棄屋子哩,唯一的亮光來自屋頂上的破洞,但她卻感覺相當舒適,因為在那裏她可以一直當她自己──沒錯,我所犯的基本錯誤(而這錯誤有一部份是她故意誤導的)就是沒看清這一點。 瑪歌不是奇蹟,她不代表冒險,也不代表一件珍寶,她只是一個女孩子。」


我很喜歡那句「她只是一個女孩子」。

《Lady Bird》Poster

還有一段是Q在找到M後,她對他解釋的:

「紙上城市正適合紙片女孩。」她說,「我在十歲或十一歲的時候,在《驚人事實》這本書裡讀到阿格羅,之後就一直惦記著這件事。每當我爬到太陽信託大廈的頂樓──包括和你一起上去那次──俯瞰地面時,我其實不適想著城市裡的一切都像紙片,而是想著自己就像個紙片女孩。那個可以輕易折起來的紙片人不是別人,正是我。這就是關鍵所在:人們向來喜歡紙娃娃,更糟糕的是我也喜歡,是我替自己製造這種形象的,你知道嗎?


擁有受大家喜歡的形象感覺很好,可是那種形象永遠不會變成真正的我,我也不可能一直保持著那個形象。


在地圖上的一個虛假地名可以成為真實的地點,甚至比創作地名的人所預期的更真實,所以我想,或許當紙片女孩來到這裡,也可以成為真實的女孩。你將前往紙上城市,永遠不會回來──這句話其實是對喜歡打扮、受大家歡迎的紙片女孩所說。」

在台好像沒紅的《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》

關於類似風格的青春小品片,我還想到另三部作品:《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》(我們的青春未完待續,2015)、《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》(壁花男孩,2012),以及前陣子的《Lady Bird》(淑女鳥)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