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Yanling's Facebook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
[Movie]LION | 漫漫回家路

  • 作家相片: yanling
    yanling
  • 2018年2月4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2019年3月21日


電影《漫漫回家路》根據自傳小說《漫漫歸途》(A Long Way Home)改編,在台灣於2017年上映,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:最佳影片、最佳男配角、最佳女配角、最佳改編劇本、最佳配樂和最佳攝影。


劇情圍繞著主角Saroo,生活在印度一個小村落,家庭經濟並不富裕,母親在採石場工作。總是同哥哥Guddu膩在一塊。而隨著年紀增長,哥哥也開始擔負起家庭生活,在一次工作前,拗不過Saroo的堅持,帶著他出發晚班工作。還幼小的Saroo卻抵不住睡意,哥哥只得把他放在火車站的椅凳上,叮囑著睡意朦朧的弟弟「留在這」。


在無人車站醒來的小男孩卻慌了,大喊著哥哥的名字,走上一列休息中的火車,再次睡去。


而這一次醒,卻是人生地不熟、不通語言的嘈雜城市,Saroo對著陌生人嘟囔著 "Ganestaly",期待有人能為自己伸出援手。在城市流浪、遇上人口販子,最終進入安置中心。


無法找到母親的他,最終被送去澳洲,被一對善良的夫妻領養(母親由妮可基嫚飾演)。在這對充滿愛心的夫妻照料下,順利長大、進入大學,遇上同是來自印度的同學,逐漸面對自己身分認同的問題。


通篇電影其實頗為平實,沒有高潮跌宕的轉捩點。相較於我們所習慣的劇情片,我覺得《漫漫回家路》將鏡頭放置在更為紀錄式的角度,不過份探究每個角色的戲劇張力、不給許多對白(不過也因此讓我對許多角色感到意義不明)。情緒在不言說的場景中,時常通過演員的表現展現,童年的、成人的Saroo都會有許多鏡頭是一雙不知道望向哪的眼睛。


對我而言,《漫》一部電影是詩意的,或許劇作團隊不單注意小男孩在流浪過程的驚險、身分的矛盾。而是將一個小男孩離鄉的過程,以一雙更為單純的眼睛注視自己身處的世界。這也就讓電影的情感是綿密而細緻的,小男孩追逐著黃蝶、奔向回家的路,一些和哥哥的日常場景、與母親深深的擁抱、與養父母的相處,既真實卻也夢幻--因為不曉得「家」究竟在何方。


我也十分喜歡臺灣將《Lion》翻譯為《漫漫回家路》(給我們的人拍拍手),「漫漫」兩個字將整部電影的畫面體現,以一種如水的細膩情感細密縫在回家距離。


或許我不們不用像Saroo面對如此明說的矛盾,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,勢必因著長大而看見自己對一個家、一方土地的認同。成年後,家可能不再具體,與家人分開、搬至陌生土地,而那時,我們又如何望向家的方向。






本片飾演童年的Saroo--年僅八歲的Sunny Brierly(完全被圈粉)







飾演養母的Nicole Kidman(整部片一直讓我想到Angelina Jolie在《陌生的孩子》中飾演的母親角色)
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