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Yanling's Facebook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
[Movie]Sing Street | 青春不是本來就有,而是因為妳出現

  • 作家相片: yanling
    yanling
  • 2018年5月23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018年8月16日


在台譯為《搖滾青春戀習曲》(中國譯為《初戀這首歌》、香港譯為《初戀無限JAM》),於2016年上映。導演John Carney曾執導《Once》(《曾經。愛是唯一》)、《Begin Again》(《曼哈頓戀習曲》),而這部作品也被稱為導演的半自傳紀錄片。我想也是因為《曼》在台較熱門的緣故,這次的Sing Street直接又譯為「戀習曲」。老實說,我覺得中國的翻譯比較生動、香港的比較認真,都略勝台灣一籌。

故事以80年代都柏林為背景,14歲的男孩Conor因為家庭經濟窘迫,從昂貴的私立學校轉至公立的天主教學校「Synge Street CBS」。先是父母緊張的婚姻,而後是學校龍蛇雜處的環境,讓他在剛進入青春期時,就像在小煎鍋上掙扎。


第一天上學就被霸凌,被嚴格的Brother Baxter(音同Baster哈哈)攔下,只因他穿了不符規定的棕色皮鞋,他向Baxter解釋道家裡已經沒錢再讓他買雙黑皮鞋,卻仍被要求直接脫下鞋走路。


混亂的日子裡,和哥哥Brendan坐在沙發上看MTV、聽他對音樂品頭論足成了他快樂的時光。而這些對話更幫助他開啟往後「搭訕」行動,成為他組團的契機。

在學校被惡霸拿下了一個黑眼圈後,他頂著狼狽的面孔,往校門口對街那個總是站在那的女孩走去。女孩叫Raphina,稱自己為模特兒。男孩順勢問道:「要不要當我們MV的女主角?」於是故事展開,他組了個團,開啟對音樂的摸索。


電影中Conor與夥伴創作的過程中,哥哥也像是個音樂導師般指引著他對各式音樂的品味探索,進而向80年代音樂致敬。這群青少年剛巧活在一個有些崩解的都柏林,父母在失業浪潮下也讓這群孩子無所適從,每個追求夢想的人都要越過海洋往倫敦去。音樂帶領著他們走出生活的平淡,自我也一點一滴被影響。


從一開始翻唱的想法至後來愈來愈有態度的歌曲,都可以看見男孩內心的轉變,嚐了更多的青春期苦澀、學著成熟。每首歌曲也緊扣著敘事線,讓觀者在音樂及電影間的轉換中感到自然,像是音樂為電影而生,電影也為音樂而生。


以第一首Sing Street的<The Riddle of the Model>為例,一切開端就為這女孩,美麗、神秘的她站在街頭,吸引著Conor注意,更為此組團。

與Raphina完成第一支作品後,她給Conor起了個綽號Cosom(小宇宙)。但他卻也發現了她有個成年男友的事實,不曉得愛情是否能被接受的Conor帶著哥哥列的歌曲清單,又直至Eamon家寫下<Up>,也是我全片最喜歡的歌曲。

開頭的 ''It’s two o’clock on the edge of the morning. She’s running magical circles around my head.''是我第一次覺得英文美,從來都深愛中文詞彙的我,因edge of the morning這幾個字著迷。走在凌晨的邊緣間,正如電影裡的畫面:Conor騎著腳踏車,帶著愛意、困惑、苦澀騎向Eamon家。


'' Going up. She lights me up. She breaks me up. She lets me up. "四句副歌歌詞直觸著男孩對女孩的心意,表述了女孩點亮了他的生命,又擊碎他(我傾向將break解釋為擊碎)。初萌的愛情本就如此,一會兒讓靈魂有了光亮,一會兒又牽動著脆弱的思緒。


單純的吉他在前,爾後加入愈來愈多的樂音,飽含著清純、簡單的情感。


在錄製<A Beautiful Sea>的MV時,為了呈現更好的螢幕效果,儘管不會游泳Raphina仍跳下海堤,Conor問道她為什麼要這麼做,Raphina則答:For our art, Cosom, you can't do anything by half. Do you understand that?


一次次受音樂和Raphina的影響,這群大男孩也愈加展現自己的模樣。不知不覺力抗體制,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,可以帥氣、可以美麗,可以是任何樣子。

最後一首的<Brown Shoes>即展現了這樣的心情,呼應了前頭的「黑鞋」事件,歌詞暗示著Baxter的蠻橫,Conor與觀眾們戴上了Baxter的臉孔面具大唱大跳,諷刺了這樣野蠻的現實社會。


本部電影John Carney讓許多素人演員表現更自然的模樣(有沒有想到侯導),想要以更真摯的情感在這樣的青春小品中。

上圖為飾演Eamon的 Mark McKenna,也是我在電影中最喜歡的角色,引領著Sing Street的編曲,很有才氣和魅力。和Conor無意間聊起Raphina的倫敦夢,也談起那些有夢想的人都必須去倫敦追,向Conor說:「怎麼不由妳帶她去完成?」、「成功時記得回來帶我們離開這爛地方」

左為飾演哥哥Bredan的Jack Reynor

在影中的最後,Conor和Raphina乘著小船駛向另一端,帶他們至港邊的哥哥目送著兩人。哥哥一直是影中很特別的角色,既是一部份的社會縮影,也是一部份的Conor。看似失敗者的他,那些被壓抑的成長經驗卻都成為弟弟的養分。


背景襯著Adam Levine有些沙啞的聲音,唱出<Go Now>。希望、夢想在前,或許會跌倒、或許被大雨淋得一蹋糊塗,但有旁邊的妳相依、有背後的你支持,我們可以勇敢的向前。''You never go if you don't go now."所以快去,去追尋的你所熱愛的夢想。



我們必須接受這樣"Happy-sad"的世界,才能將各種情緒、愛意讀得更透澈。一同奔跑向前時,青春半是苦澀、半是甜蜜的跟在後頭,但反正有妳和夢想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