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小記/被迫粗魯以及狂躁
- yanling
- 2018年12月2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前些日子平均一個禮拜寫三篇稿子、兩個記者會,忙碌過後,才發現其他前輩對我的評價。可以很驕傲說聲,都是正向的,稱讚我的寫稿速度、效率高。不過,對主管而言可能還是不夠吧?畢竟一名記者可能一天出四篇稿子(但我也看透了,大多記者參加記者會都能拿到機關所準備的新聞稿,只是品質可能參差不齊)
多數人常覺得在公務機關、學校機構工作的行政人員是米蟲,坦白說,以前我也這麼覺得。我不曉得其他處室的業務量如何,但我待的單位類似外面的「公關」,角色很特別。可能也因為(苛刻的)主管以前的職業背景,她常要求我(們)要像外面的記者,無論最後的成果如何我們就是無法比別人好。
工作才半年的我,自然無法理解原來我一進來就像被壓榨(在其他單位看來)。優點是我真的被訓練到,缺點是我愈來愈無法理解怎麼樣是正常的工作環境。從餐飲業、牙醫助理、科技公司的行政總務實習,約莫做了四份工。真要說,除了科技公司的仙女主管們,我都遇到一群狂躁的主管。
前幾天,實在有點好笑地,夢見自己回科技公司哈哈。當然,能有這樣的感受可能是因為當時自己的職位很低,負擔責任不大。

整理自己近半年的工作小記:
「最粗魯的一群人」:來匆匆、去匆匆,各個場合總是遲到。攝影機的閃光燈啪啪啪,手持稿子、麥克風、錄音筆、手機衝向前,聲音永遠最大,優雅完全蕩然無存。偶爾會提醒自己,大家其實都是被時勢所逼,每個人上頭都有更嚴厲、搶快的主管,才逼不得已在演講、研討會、舞蹈表演、追思會等場合如此。每次都會想到我咖啡廳的老闆提醒我「要優雅」(現在想想這個養成真的很棒),如今看著記者大哥、大姊奮勇向前,常常都會想閉上眼睛,假裝自己還在優雅地幫貴婦人端下午茶。
「那群讓你覺得準備功課很心酸的人」:是的,不只記者、還有主管。準備一篇稿子事前我都會看很多資料,感謝我偉大的男友(以及各個還在新竹念研究所的朋友),常常回答我很多詭異的科普問題。上找物理、材料、電機、光電,下查戲劇背景、寫作手法、名人八卦軼事。準備這麼多之後,主管要更多,把她要求的內容寫進初稿後,她再通通刪掉。記者們則是喜歡在發稿後,再問你一次新聞稿的內容,或者是那個就寫在稿子第二行的新聞聯絡人電話。
「定稿前的百萬小學堂」:定稿前,主管常會問我一些問題,有的是再確認事實、有的是嫌我寫得不夠白話,有些讓我覺得很莫名。最奇怪的當屬推算美國在臺協會莫健大使年齡了(問完也沒寫進稿呀!)
「寫別人好棒棒時,記得先在鄉民版看他的負評」:因為單位的關係,多少要幫別人寫好棒棒。自己為自己拍手的一個習慣是,會先看輿論負評。前陣子在電視上轉到電影《危機女王》,描述公關如何操作候選人形象,而女主角第一件為她的候選人做的事,就是先挖他的八卦。找出最負面的觀點,才能不讓自己站在單一觀點上。
「正在邁向狂躁的我」:最初工作時,每次被主管糾正我都會有一種「羞愧」的感覺,常讓自己很難受(臉皮真的要厚一點才能在社會上生存)。主管常喜歡罵別的單位及我們「沒」告訴她發生什麼事、要開什麼會之類的,但事實上,都有事先跟她說(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)。最近面對她,能感到自己逐漸變的狂躁,在心底噴出更多髒字、想到更多暴力的發洩方式。冷靜後,常會想再這樣跟她相處,就會變成另一個她,讓身邊的人受到傷害。
Komment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