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Yanling's Facebook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
長大後沒有家

  • 作家相片: yanling
    yanling
  • 2018年1月16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「當我們討論城市,我們其實在討論愛情。最愛,不見得是第一個,也未必是現正在居住的城市,如果我們夠幸福,也許我們能在心愛的城市終老,就像我們祈禱自己能尋得真愛,與子偕老。但,也許,對大多數人來說,最愛往往是我們時常想起的那個人,我們在人生的某個時刻遇見了,認識了這個人,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想像,往後人生無論遇見多少人,我們都不斷回想此人的身影,並默默將新人與之比較。


因為這個『最愛』樹立了某種美的標準,音樂、電影、藝術也好,戀人也好,城市也好,文字也好,如果曾經被深深感動過,無可自拔地愛上過,沉迷過,接下來的下半輩子,我們要不是努力保存,期盼永遠不失去,倘若哪天不幸失去了,我們便從此在世間不斷尋尋覓覓,一方面衷心盼望能夠再次碰上相同的經驗,一方面又絕望明白此種追求多麼徒勞,多麼無意義。一切都將過去,未來就算是過去的複製,仍舊不同。」--胡晴舫《無名者》 最近收藏了胡晴舫的新書《無名者》,當中<那片我稱之為家的燈火>中讓我想起B。B,分手線的那個女孩,在我床上喝的微醉睡著的那個。 大一的時候,她很喜歡回家,除了週末,週間也常常往返。回家對她而言是在自然不過的事,二十分鐘的距離,就又回到熟悉的場域,有家、有愛人的記憶。 她同愛人來到大學的城市,不同校,但至少從Google地圖的座標看起來很近。她想,這會是一個甜蜜親暱的城市,她們可以一起成長、一起生活。記憶從舊的城市延伸至新的城市,火車沿線被夢想敲的作響的鐵軌。 一年過後分手,家裡在一個妹妹離家後,只剩安靜的小弟。家庭也生變,每次回家,安靜都黑壓壓一片,或是綿延不絕父母的不合,以及一些真的很難堪的真相。吵呀吵的,B看見世界的真實面,每樣都好醜好醜。 夢想不在,記憶也不在,兩個城市都找不到家。家的定義模模糊糊的,未來的家、過去的家都變成地名。以前以感情當方向感,用左轉右轉和直行就知道方向,現在沒了感情變學會空間記憶路名。 我問B最後要留哪,她說大學待的城市,說困久了,會自己找影子,找家庭、找愛人的影子。過去的「最愛」樹立了某種美的標準,她一一比較,等著來日有個地方讓她說:「我回來了。」等著自己成為一個家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